image

@翟东升:最近听说一个网络热词,“搞钱”。年轻人喜欢说自己,沉迷搞钱无法自拔。其实,搞大钱,曾经是我年轻时的梦想。

我考上人民大学的时候是一九九四年,当时整个社会的氛围是 “戒掉情怀,一切向钱看”,人大地处北京海淀中关村大街,又以人文社科为主,故师生中经商搞钱的氛围尤其浓厚。我年轻时的长相大概在女生心目中属于刚过及格线的水平,追女生鲜有成功,因此我当时就特别想搞钱,想以迅速挣到大钱来证明自己,再用昂贵的装备搞掂心仪的女生。所以,年轻的我折腾了许多事情,但发现自己总是与大钱保持着那么一点点距离。我在人大里从本科读到博士,读了十年书也业余搞钱折腾了十年。为了完成学业,也为了消除自己与大钱之间的那一点点距离,十年间不得不读了些书,但读完就忘;学分绩都是中等,考研考博的成绩都不高,仅将将够用。当时没有一个人认为我后来会写书教书搞研究,包括我自己。

如今人到中年的我,不再以钱的多少来衡量自己的成败,但是接触过的世界各地的富人穷人多了,经历过的财聚财散几轮之后,我反而对钱有了更多认识。我现在的体会是,钱之于人,如同尾巴之于猫:如果你一心想着尽快抓住它,那么就会很容易在原地打转一无所得;如果你不理它而专心走自己的路,那么它反而会如影随形地跟着你。钱是你选择和努力的结果,而不应是目的。

那么,如何才能搞到钱?我现在的认识如下:

一,尽量避免挣小钱,尤其不能挣苦力钱。即便偶尔替人打工,那也只是为了积累见识和经验;只要下一顿饭还不至于饿着,那就绝不能为了钱而去打工。这无关尊严或者面子,而是必须要让自己停下来、闲下来、空下来,从而有时间、有心力去观察和思考市场中风险与收益的分布及其变化趋势。熙熙攘攘的打工者只是在谋生而已,谈不上什么搞钱,他们是被钱搞的人。能搞到钱的人,未必都有资本或背景,但一定是拥有身心自由之人。

二,所谓 “富贵险中求”,只有承担风险才能获得风险溢价,所以要不断地练习如何识别风险,拥抱风险,管理风险,交易风险。世界上最大的风险,是不冒任何风险,其次才是冒自己承担不起的风险。

三,把注意力集中在贡献而不是索取上,多关注自己对别人的价值而不是自己当下获得的价格。换言之,多想想自己在社会上的独特价值是什么,凭什么这个世界理应让我(而不是别人)拥有很多钱。

四,钱是人与人之间分工合作关系的虚拟桥梁,既如此,聚财则先要聚人气,聚人心,聚能人。如何才能让尽量多的能人聚到你身边来?财散则人聚,只有分蛋糕分得好,能人牛人才会不断聚来。

五,做事情需要小处着手,大处着眼,但实践中绝大多数人难以两全。着手小,就容易沉迷细节,格局受限;看得大,则难免浅薄稀疏,流于表面。只有博大而精深,才能发现这个世界构造和社会运行中的 BUG。但是等你能发现且有足够资源去利用这些 BUG 的时候,通常已经过了精力充沛而又贪婪钱财的年龄段;对着镜子一看,镜中之人已然变得慈祥了。

由于市场竞争既相当残酷又相对公平,长期来看,一个人能挣到并留住多少钱,跟他努力程度关系比较小,跟他父辈所能提供的初始资本规模关系也不太大,而是主要取决于他的认知水平,以及他在全球 80 亿人构成的金字塔中所处的社会地位与人脉。所谓地位与人脉,与其说是职务、头衔和名气等标签,不如说是所处人际链接的圈层和规模,比如谁认识你,谁信任你,谁愿意帮助你,谁会跟你在一起放松地吃喝聊天坦诚交流。认知与地位之间,是互为因果的关系,但是在地位和财富之间,地位是因,财富是果。因为财富可以靠继承或者运气得来,但是现代社会中的人际链接和认知水平却很难靠赠与或者继承得来。

如何获得认知与人脉?在传统农业社会,血缘和地缘很重要,所以走亲访友很重要,认老乡很重要,认干亲拜把子很重要。但是在现代社会中,无论是美欧日还是当代中国,学缘和业缘更加重要了,所以挑学校很重要,职业生涯开始时挤上大平台很重要,工作中广结善缘、诚实守信、做事靠谱很重要。有了这些要素,你就能来到社会金字塔的中上层,这个阶层的收入水平,相当于中下层打工人的十倍以上。但要到达社会金字塔的次顶层,那么在某个细分领域出类拔萃就很重要,因为你在自己的行当里攀上顶级大佬是很困难的,但是据我所知,著名的演员、顶级的医生、伟大的球星、成功的企业家和知名的学者之间都是熟人。各个不同行业领域的大佬们会反复出现在同一个饭局上,他们一次聚会开掉的红酒,价值等于上中产白领一年的收入。

那么,如何才能来到最顶层呢?顶层搞钱的门道和手段如何?我不知道,我也没见过。从亚非拉国家的情况看,勇气和冒险很重要;根据欧美媒体所披露的情况,我猜可能运气也很重要;当然,还有可能是返璞归真到最初的血缘关系吧。

所以啊,汝果欲搞钱,功夫在钱外。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doubaiwang@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