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聊一个最近好多人关心的问题:对互联网裁员这事怎么看?

这事不能随便拍脑袋回答,所以我花时间搜集了一些信息,写的也比较用心。

先说几个基本判断:

1、互联网巨佬们的裁员力度的确比往年大,但没有网上说得那么夸张。以有赞为例,老板白鸦公开说 900 人,而网上传的都是 2000 人。被裁的主要是短期内受政策压制看不到钱途的部门,比如在线教育、游戏、科技金融等,有现金流的部门都还相对正常。

640

2、虽然互联网巨佬们在裁,但实体产业的 IT 部门在扩张。上面这段文字是吉利近期的访谈纪要,已有六七千软件工程师,而且还会大肆扩张。吉利可能待遇差点,但蔚来、小鹏、理想这些公司的待遇完全不虚互联网巨佬,目前看还高不少。之前夜报里也写过,芯片行业的需求也很大,待遇也很高。其他各类实体行业也广泛需要软件方面的人才,当然待遇的确没法和互联网比,但比普通工作还是强很多。

 

3、35 岁以后程序员的就业无法一概而论。严格来讲,有一定技术和工作经验的好像还没听说谁完全找不到工作,但找不到与自己期望相匹配的则很正常。

但世道从来如此,十几年前我还写代码的时候,一位当时年薪就有几十万的领导找新工作前后花了大半年时间。他传授的经验就是你们这种小伙子找搬砖工作三天就能搞定,反正去哪儿都是搬砖;但高薪工头岗位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萝卜再好也得等坑。

总体看下来,目前程序员的需求还是个结构问题,细分下来里面至少有几十个专业分支。如果正好赶上车机、自动驾驶、芯片等景气行业用得上的就是香饽饽,用不上的就比较难。当然你也可以转行,但缺乏工作经验肯定会导致薪酬不达期望值。

近期网上有不少文章写大厂程序员 “毕业” 后回老家的,这可能也是条路子,毕竟前面享受了 10 年红利,积累下来的房产、股票、现金等在一线不算什么,回二三线就算是准财务自由状态。

几年前夜报里就写过一个读者深圳搬砖十年后回长沙享受经济适用型财务自由的故事。近期互联网失去了一直享受的那种溢价,更多人选择像二师兄一样分行李回老家,我觉得也不算错,人生总是有舍才有得呗。

…….

上面写的是现状,是客观现实,下面是我的拍脑袋思考。

股市中有个专业术语叫做景气周期,在景气周期中企业通常会完成业绩和估值的双击。讲人话就是业绩涨 3 倍,估值涨 5 倍,合起来涨 15 倍这个玩法…

过去的互联网行业就属于这种双击行业,从而产生了金融套利的玩法。

A 巨佬估值 50PE,随便去收购一家估值 10PE 的 B 企业并宣称完成了互联网改造,然后 B 企业也获得了 50PE 估值。

中间这个 40PE 的差价就是金融套利,所以拼命扩张成为本能,在这个过程中程序员当然也就享受到了红利。

现在这种扩张被扼制住,估值红利消失,目前的所谓 “毕业” 也是在这种情景下发生。

双击中去了估值这一击,但对业绩我并不悲观。

说一个美国的数据,过去 40 年研发人员在就业占比中从 5% 左右上升到了 15% 左右,其中大部分都是程序员。

这些程序员并不是只在互联网大厂里上班,工业界也有广泛的分布。举例来说十几年前我有个哥们在美国读了博士后就去丰田工作,做自动驾驶方面的研究,后来又跳槽去了某大厂依然做自动驾驶研究。过去他在丰田的工资也并不低,足以养家糊口,当然大厂更高。

历史上人类的硬核科技的核心进步都体现在能源、材料、信息三个方面。能源和材料说实话不需要那么多研发人员,但信息则是千变万化,都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处理,所以需求最大。

而我们现在的研发人员占比别说 15%,连 5% 都远远不到,未来一定会大肆扩张。从这个角度讲,程序员仍然处于一个看不到终结的景气周期中。

当然具体做什么事会改变。过去 20 年火热的叫做消费互联网,也就是和各种消费者打交道;未来更火的可能是工业互联网,也就是用于提升实体产业效率。

这个迹象其实 5 年前就出现了,现在只不过是更清晰呈现出来,目前凡是和后者沾边的日子都好过。

但我也不觉得消费互联网就完蛋了,还是以美国为例,互联网大厂们的并购其实都不多,总体来看还是安心做好自己的技术,照样获得了很高估值。

简单来说,属于互联网的疯牛市过去了,但慢牛市依然还在。

来源:刘备教授 英文名:LiuBeiJiaoShou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doubaiwang@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