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即使裁员风波迭起,大厂员工却没有外界想的那么惨,在最新的财报里,各家互联网大厂的员工薪资实际上依然远高于同行,他们一个月的薪资能抵得上无数普通人一年的薪资。其中,还有一些人早早就靠股票实现了财富自由,只不过在中概股暴跌的背景下,他们的 “纸面财富” 在缩水。

撰文 / 《财经天下》周刊作者 周享玥
编辑 / 陈芳

中概股暴跌、阿里裁员、腾讯裁员、京东裁员…… 整个三月,各大互联网公司动荡不断,一片风声鹤唳。

这波互联网大厂的 “寒冬” 情绪从 2021 年下半年就开始蔓延,到 2021 年三季度,各家财报已经开始集体失速,“哭起了穷”。此后,多家互联网公司更是接二连三曝出裁员,将打工人的焦虑情绪推到了顶点。随之出现的,还有 “互联网没了钱景”“互联网的日子不好过了” 等各种论调。

但如果从几家互联网大厂最新公布的 2021 年成绩单来看,过去一年间,除了真正被裁掉的那少部分人,大多数互联网大厂员工的日子过得并没有外界想的那么惨。2021 年,包括腾讯、华为等在内的多家公司的员工人均薪酬都实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

然而,这种 “不错的日子” 能否持续下去,还有待观察。

2

人均薪资又涨了,大厂员工没你想的那么惨

高薪和高福利向来是互联网大厂对外的标志性吸引力之一,有关其人均薪资的话题更是几乎每年都会登上好几次微博热搜,引发外界一阵阵羡慕。

今年也不例外。3 月 24 日,腾讯 2021 年业绩发布后的第二天,“腾讯员工人均年薪增至 84.7 万元” 的话题就迅速登上了微博热搜。财报显示,腾讯 2021 年全年雇员福利开支为 955.23 亿元,按照其截至 2021 年底约 11.28 万员工数计算,腾讯员工 2021 年人均薪酬高达 84.71 万元,同比上涨了 4.43%,人均月薪为 7.05 万元。

无独有偶,2021 年华为人均薪资也出现了上涨,从 2020 年的 84.29 万元上涨至 2021 年的 84.38 万元。另一家手机大厂 —— 小米的人均薪资虽然较 2020 年略有下滑,但依旧达到了 41.35 万元。更何况,2021 年,雷军还向小米员工狂撒了多次 “红包”,其中 2021 年 7 月,更是在 5 天内连送了价值 43 亿元的股票。

当然,平均薪资并不能完全代表大厂打工人的真实薪资水平,毕竟参与 “平均薪资” 的还有动辄百万千万甚至上亿元的大厂高管们。要知道,单看腾讯在 2018 年到 2020 年年报中列示的前五名最高薪酬人士的薪酬总和,就分别达到了 13.74 亿元、20.32 亿元和 25.15 亿元,占总雇员开支的比重分别高达 3.26%、3.82% 和 3.61%。

此外,各家公司的雇员开支里包含了培训、体检、班车、医疗等各项职工福利支出,这也决定了真正落到打工人手里的薪资远远达不到人均薪资的水平。尽管如此,人均薪资依然能说明一些趋势和问题。

从过去几年的数据来看,腾讯扣除掉高管、福利、津贴等雇员开支,仅涉及工资和奖金的部分,算下来人均变化趋势和人均薪资是一致的。如 2019 年和 2020 年,腾讯人均薪资同比变动为 8.84% 和 – 3.99%,同期对应的仅涉及工资和奖金的开支增速是 9.56% 和 – 1.26%,走势是一致的。

这意味着,没有其他更多因素的影响,如急剧增加的股份酬金开支,2021 年,腾讯员工的 “人均工资和奖金” 大概率也会和 “人均薪资” 一样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增长。

虽然 2021 年是互联网大厂疯狂扩张的黄金时代的转折点,甚至在年末时就已经带了点 “寒冬” 的意味,但在这年的很大一部分时间段里,各家大厂实际上仍然在拿高薪大幅招人和留住人才。如京东就曾在 2021 年 7 月宣布,自 2021 年 7 月 1 日开始,将用两年时间,将员工平均年薪由 14 薪逐步涨至 16 薪。

而从校招层面来看,各家互联网大厂在 2021 年下半年也都开出了不错的薪资。

2021 年 10 月中旬,腾讯率先开出 2022 校招薪资,白菜价总包近 40 万元,与上一年相比上浮 10 万元,迅速引起了广泛热议,这一话题也在当天登上了知乎热搜。实际上,腾讯开出的薪资并非最高,之后包括京东、美团、阿里、字节跳动、百度等向 2022 届应届生开出的薪酬也都让一众 “打工人” 艳羡不已。

即使是到现在,裁员风波迭起,各家互联网大厂的员工薪资实际上依然远高于同行,要知道 2021 年北京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75002 元,人均工资性收入为 45675 元,大厂员工一个月的薪资就能抵得上无数普通人一年的薪资。

看准网数据显示,腾讯 5.67 万条用户薪资数据中,月收入在 4.6 万元到 5.6 万元范围内的最多,占比 21%,中位数为 3.76 万元,月均收入 3.79 万元,远高于 2 万多的行业平均值。无独有偶,阿里 5.69 万条用户薪资数据中的中位数为 3.42 万元,月均收入 3.34 万元,字节 6.47 万条数据中的中位数为 3.42 万元,月均收入 3.39 万元,同样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从看准网截至 2022 年 3 月的数据来看,腾讯、阿里、百度、字节、京东、小米、华为、美团等多家互联网大厂的月平均薪资和中位数薪资实际上较 2021 年都有一定增长。

3

裁员下,大厂员工数依然在增加

3 月 23 日晚的腾讯财报电话会议上,在被分析师问到最近的 “裁员” 问题时,腾讯总裁刘帜平很巧妙地用 “控制员工数” 一词替代 “裁员”,率先对腾讯过去几年间员工数的快速增长状态做了一个解释。

大意是说,前几年,整个互联网行业都属于大量投入、野蛮增长的竞争驱动型发展模式,腾讯也不可避免地因为行业竞争的加剧,对某些领域的战略投资和业务的拓展,进行了大量人员上的扩张。

事实也的确如此,最近几年间,各个互联网大厂都在不断拓宽自己的边界,疯狂开拓新业务,砸钱砸人,力求快速跑马圈地,以至于不少大厂的员工数都出现了爆发式增长。

阿里在 2019 年 3 月底时,员工数刚过 10 万人,仅一年半后便迅速扩张至 12.24 万人,而后又因合并高鑫零售,暴增 13 万名员工,至 2021 年底,其员工数已经高达 25.3 万人。

京东则由于本身物流体系足够庞大,在 2018 年 12 月底时,已经凭借着 17.89 万人的员工数,成为员工数仅次于华为的互联网大厂。之后更是在一年后实现反超,自此稳坐 “员工数最多的互联网大厂” 这一宝座,到 2021 年 6 月底,京东拥有员工数超 32 万人。

字节跳动、美团更是一度宣布 2021 年要在人员上实现更大 “跃进”。

2021 年 3 月,字节旗下大力教育宣布将在未来 4 个月内招聘 1 万人,而在此前的 2020 年,整个字节已经迅速将员工总数从 6 万人提升到 10 万人。2021 年 6 月,字节宣布员工数破 11 万,其中大力教育员工数超 2 万人,提前完成此前设定的 1 万人目标。不过,字节在这一年招来的许多员工实际上并没有很好地留存下来,而是在下半年 “双减” 的影响下再次流出。

美团为了押注社区团购等新业务,也在 2021 年 6 月对外喊出了 “一年新招 6 万员工” 的口号。这一目标最后实现程度如何,在美团最新公布的年度数据中,并没有具体的员工数量可以加以验证。但据美团 2021 年半年报显示,截至 2021 年 6 月底,其员工数已经达到 9 万多人,仅半年时间就让员工数实现了超 2.13 万人的增长。

同样在 2021 年招揽来大量员工的还有腾讯。财报数据显示,2021 年,腾讯员工数全年新增 2.69 万人,同比大涨 31%。截至 2021 年 12 月 31 日,其总员工数达到 11.28 万人,仅三年时间,就在 2018 年底 5.4 万人的基础上实现了翻番。

具体来看,2021 年前三季度,腾讯的员工增速一直呈现出不断上涨的趋势,其员工三季度净增加量更是达到了惊人的 1.32 万人,平均每天净增加 143 人,堪称腾讯有史以来员工数量增长最多的一个季度。

气氛遇冷的第四季度,腾讯员工数依旧实现 5423 人的净增长,仍旧高于 2021 年第一、二季度 3370 人、4954 人的净增长。

尽管 2021 年以来,互联网大厂的裁员传得沸沸扬扬,但目前已经公布年度数据的互联网大厂中,除了华为的员工人数减少了 2000 人,从 2020 年的 19.7 万人缩减至了 19.5 万人,腾讯、阿里、美团、小米、京东、百度几家大厂的员工数相较 2020 年,都有一定提升。

但当互联网行业发展的黄金时代逐渐走向尾声,大厂们必须要从过去野蛮式增长和无序扩张的状态,开始转向更加理性、健康的发展方向时,保持核心业务的健康稳定发展和增长,同时 “优化掉” 一些非核心业务的员工,已经成为绝大多数互联网大厂的优先选择。

一些迹象已经开始显现。2021 年底那波裁员风波后,更大的一波裁员潮正在今年 3 月陆续席卷整个互联网。

3 月 13 日,“阿里裁员”“腾讯裁员” 的话题双双登上微博热搜榜,有传言称,阿里预计裁员 30%,涉及 MMC(社区电商)、飞猪等业务,腾讯的裁员重灾区则集中在 PCG(平台及内容业务事业群)和 CSIG(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裁员比例为 10% 到 30%。尽管后续有消息称,两家公司的裁员比例并没有网传的这么多,但裁员也的确是事实。

半个月后,京东同样被传出大比例裁员,涉及京喜、京东国际、京东零售、京东物流、京东科技等多个板块的多个事业部,相关话题更是一度在微博热搜上躺了好几天。

对于这波裁员,腾讯总裁刘帜平在腾讯财报电话会上,给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回答:“每年都会有员工离职,有时候我们也会控制员工离职的数量,但总体而言,2022 年腾讯的员工数还是会出现增长。”

只不过,“继续增长” 并不代表一定不裁员了,而是会在继续引入科技人员以及优秀毕业生等新鲜血液的同时,通过裁员等手段优化掉 “某些非核心业务的员工”。

2022 年互联网大厂的员工总数究竟是继续增加还是减少,这要到大厂们发布下一份年报时才能知晓。

4

纸面财富大幅缩水,股权激励可能没那么香了

2021 年 2 月,绝对算得上最近几年间,互联网大厂和拥有他们股票的投资者们最难以忘怀的一个月份之一。

这个月,先是快手顶着 “短视频第一股” 的称号,在港交所挂牌上市,首日股价就暴涨 160.9%,以超 1.2 万亿港元的市值,超越京东、小米,挤进中国前五大互联网公司之列。

紧接着,阿里、腾讯、美团、拼多多、百度、京东等几乎所有叫得上名号的中国互联网企业都在这个月迎来了喜人涨势,股价不断攀升。仅仅十余天后,几乎是除阿里以外的所有上市互联网大厂,都已经触及了自己有史以来的股价最高点。

但很少人能预想到,这个月已经是最好的时光,此后局面将急转而下。多家互联网大厂的股价在 2021 年 2 月迅速触顶,又快速回落,自此开始了一轮又一轮的下跌之路。至 2021 年底时,阿里、百度、美团等多家企业的股价跌幅就已经达到了 50% 以上,拼多多、快手等的股价更是缩水了七八成。

当然,这对于一些没有大厂股票的员工来说,大概只会觉得有些唏嘘,毕竟,从表面来看,大厂在 2021 年向员工开出的薪资并没有太大降幅,甚至还普遍出现了增长。但对于拿了大厂股权激励的员工来说,情况或许就远不如表面那么乐观。

在过去十几年间,股权激励一直是互联网公司将员工与公司长期绑定、共同努力将公司做大的最为有效的激励手段。也因此,在大厂的财报中,占据员工酬金成本最多的两个细分类目,往往是 “工资、薪金及花红” 和 “以股份为基础的薪酬开支”。后者即为股权激励所产生的开支,包括现股分配的薪酬和期权分配的薪酬等多种形式,员工只要满足一定条件或等到一定的时间就可以将其兑现。

事实上,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股票、期权都是让无数大厂员工趋之若鹜的存在,是他们实现财富自由的捷径。以至于股票和期权一度成为大厂 HR 们和员工谈薪酬时的主要拉锯项目之一,现金多一些,股票和期权就会少一些;反之,现金少一些,股票和期权就必须要多一些。

毕竟, 过往几年间互联网的造富故事,已经一次次证明股票和期权的巨大价值。最早是在 2014 年,阿里上市,一万多名拥有期权的员工瞬间暴富,成为千万富翁。之后,小米上市、快手上市、京东旗下京东物流上市…… 互联网巨头们的每一轮上市都会上演一出 “员工一夜暴富” 的神话。而对于已经上市的大厂员工来说,只要公司股价不跌,靠股票期权买房买车,赶超一大波同龄人也不是什么难事。

于是,在双方都满意的共同追求下,互联网大厂们几乎每年都会在年报中确认一大笔股份薪酬开支,并时不时抛出一份新的员工股权激励计划。

如腾讯就曾在 2020 年 7 月宣布发行价值 142 亿港元的 2664 万股新股份,用来激励 2.97 万名员工。按当时的股价计算,每人平均能拿到 44 万元。2021 年 7 月,腾讯又再次宣布向 3300 名员工授予价值 11.21 亿港元的 240.32 万股股份。

阿里也不例外,据财报显示,其股权激励费用在 2019 财年、2020 财年、2021 财年分别达到了 374.91 亿元、317.42 亿元、501.20 亿元,占当期收入比例分别为 10%、6% 及 7%。

但股票同样意味着高风险和不确定性。一旦公司股价出现波动,大厂员工们的 “纸面财富” 也将受到影响。

谁也没想到,过去一年间,多个大厂的股价都出现了大幅缩水,并在今年 3 月初的中概股暴跌大背景下,再次急剧下跌,让一众大厂员工体会了一把 “身家腰斩” 的滋味儿。即使几天后,多家大厂的股价又开始陆续出现了缓慢回升,但对比起一年前的股价水平,依旧相差甚远。

以腾讯 2020 年 7 月授予 2.97 万名员工的 26664 万股为例,彼时的认购标准为 532.81 港元 / 股,而腾讯截至 2022 年 4 月 1 日的最新股价却仅为 378.8 港元 / 股,一股直接缩水了超 150 港元。无独有偶,小米在 2021 年 7 月,向技术专家、新十年创业者计划首批入选者、中高层管理者等 122 人奖励的 1.1965 亿股股票,至今同样已经缩水不少,以小米当初 26.2 港元 / 股的股价和最新 13.78 港元 / 股的股价计算,人均股权价值缩水了超 1200 万港元。

更重要的是,每个行业实际都有自己的周期,而曾风光无限的互联网行业已经发展了二十多年,进入下半场,意味着很难再重新回到当初那种快速而疯狂的造富状态,而是要更多进入理性、健康的发展。而经历过 “纸面财富” 持续缩水的大劫后,股票和期权在大厂员工们眼中的地位或许再也不会像过去那么重要了。

来源:AI 财经社 英文名:aicjnews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doubaiwang@126.com)。